新風替舊俗 清明更“清明”——常德各地倡導文明祭掃見聞
開欄語
那些斑馬線前的駐足等候、鄰里間的舉手之勞、屋場上家風傳承的絮語,都在編織沅澧大地上的溫情經緯。即日起,本報開設“發(fā)現(xiàn)城市美好 感知身邊溫度”專欄,用鏡頭定格巷陌微光,以故事記錄身邊美好,打造有溫度、有共鳴、可感知的文明宣傳陣地。
春草初生,又逢清明。在沅澧大地上,一場場文明新風與傳統(tǒng)文化交融的清明祭掃實踐,正悄然改變著人們寄托哀思的方式。連日來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從簡辦白事到鮮花寄情,從歌聲追憶到光影緬懷,常德市民用更環(huán)保、更走心的方式,讓這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既保有莊重,又煥發(fā)新意。
清明前夕,記者走進常德市白鶴山殯儀館新設的喪事簡辦廳,只見素雅的絹花環(huán)繞著冰棺,工作人員正輕聲引導家屬辦理手續(xù)。“過去辦喪事要忙好幾天,現(xiàn)在當天就能完成流程,既省心又省錢?!笔忻駨埾壬锌?。據了解,該館通過免費提供場地布置、簡化治喪流程、增設“管家式”服務等舉措,讓喪儀告別鋪張繁瑣,不僅減輕了群眾負擔,更讓白事回歸了追思本質。
在常德市萬金陵園入口處,“鮮花換紙錢”的告示前排起長隊。市民劉德武用攜帶的紙錢換得一束黃菊:“鮮花祭掃更環(huán)保,老人泉下有知也會欣慰。”陵園內,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引導市民有序祭掃,集中焚燒桶取代了遍地紙灰,便民接駁車載著老人穿梭墓區(qū)……據了解,今年清明期間,市城區(qū)主要墓園鮮花祭掃占比達九成,焚燒類祭品使用量較往年同期大幅減少。
4月2日,悠揚的歌聲從武陵區(qū)華南墓地傳來。81歲的吳安華挺直腰板,在父母墓前動情演唱《我的老父親》。作為原華南光電儀器廠歌唱團成員,他已連續(xù)6年用歌聲替代香燭紙錢?!懊渴赘璩亩际俏业男睦镌挕!崩先苏f,自己的歌聲里既有對雙親的思念,也有對文明祭掃的堅持。這種真摯的告白感染了現(xiàn)場市民,多位市民表示,明年也要嘗試無煙祭掃。
科技賦能讓追思突破時空界限。清明節(jié)前后,全市廣泛組織線上祭英烈、“云端”獻花寄語系列活動,將愛黨愛國的情懷根植群眾心中,號召廣大未成年人積極參加網絡祭掃活動,緬懷革命先烈,傳承紅色基因。
從“煙火繚繞”到“花香縈繞”,從“大操大辦”到“慎終追遠”,常德的清明之變,折射出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。正如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所言:“移風易俗不是摒棄傳統(tǒng),而是讓情感表達更契合時代精神。”當文明祭掃成為新俗,那些用心書寫的追思,終將在春風里生長出更恒久的力量。
用戶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